2025年7月1日至2日,世俱杯买球入口“聚焦基层服务世俱杯买球入口赴济南晓爱‘明日儿童’暑期社会实践团”的9名成员,在队长孙琳的带领下,走进济南市晓爱残障人士康复中心,开展“明日儿童”赋能计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。该团队以孤独症儿童关爱与绿色实践为双主线,用青春力量传递温暖,用实际行动践行担当。
音乐牵手,让陪伴随旋律升温
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活动室,团队成员与孩子们的手轻轻相牵。随着轻快的音乐响起,大家迈着略显稚嫩却充满活力的步伐缓缓散步。孩子们的目光从最初的羞怯躲闪,逐渐变得明亮柔和。队员们耐心引导,用眼神鼓励、用掌心温度传递善意,让音乐成为沟通的桥梁,让牵手成为信任的开始。这场简单的随音乐散步,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肢体协调能力,更在无形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,让温暖在旋律中悄然流淌。


巧手筑梦,粘土里藏着童真世界
在手工制作课堂上,“粘土雪糕创作”成了孩子们发挥创意的小天地。团队成员孙琳、秦敬璞、李雨薇将五颜六色的粘土分发给孩子们,手把手教揉、捏、压的技巧,耐心等待孩子们完成每一个步骤。有的孩子专注地给“雪糕”加上彩色糖粒,有的则发挥想象做出了造型独特的“创意雪糕”。当一个个形态各异的粘土雪糕摆在桌上时,孩子们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。小小的手工制作,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,更让他们在创作中收获了成就感与快乐。


书香为伴,在认知中打开新视野
图书角里,一场融合多元感知的读书陪伴正在进行。团队成员拿起特制绘本,引导孩子们触摸立体模型认知事物,轻按书页上的钢琴键感受音乐韵律。有的孩子指着立体动物模型轻声跟读,有的跟着钢琴键发出的旋律轻轻拍手,每一个细微的反应都让团队成员们欣喜不已。这段书香与音符交织的时光,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认知世界的小窗,也让知识的种子在陪伴中悄悄萌芽。



厨房协作,共赴一场烟火里的成长
“我们一起来准备午餐的食材吧!”在厨房的操作台前,团队成员孙琳、秦敬璞、李雨薇与孩子们开启了一场特别的“厨艺合作”。剥蒜时,队员们示范着如何轻轻褪去蒜皮;处理茄子时,队员们将茄子认真清洗后切条,指导孩子们进行蒸制。孩子们认真模仿的模样,透着对生活的好奇与向往。当一个个蒜瓣剥净、一根根茄子切好、一屉屉茄条蒸熟,大家脸上都洋溢着劳动的喜悦。这场厨房协作,不仅让孩子们体验了劳动的乐趣,更在分工合作中培养了他们的生活技能与团队意识。



舌尖共创,葱花饼里藏着暖心滋味
生活课上,“制作葱花饼”成了最受欢迎的环节。团队成员张保阔、胡展豪提前准备好面粉、葱花等食材,从和面、擀皮到撒料、烙制,一步步耐心教学。孩子们围在桌旁,有的帮忙撒葱花,有的好奇地看着饼在锅中慢慢鼓起、变金黄。当香气四溢的葱花饼出锅,大家围坐在一起品尝共同的劳动成果,简单的美味里藏着满满的幸福。这不仅是一堂生动的生活技能课,更让孩子们在分享中体会到“付出”与“收获”的意义,让暖心滋味留在舌尖,更留在心间。


一对一交流,让关爱精准抵达
活动室的角落里,一对一陪伴交流正在静静开展。团队成员谷雨涛、马驰原、张保阔与孩子们面对面,用温柔的话语、亲切的眼神倾听他们的心声。有的孩子喜欢分享自己的画作,队员便认真倾听每一个线条背后的故事;有的孩子不善言辞,队员就通过小游戏慢慢引导他们敞开心扉。这种“零距离”的陪伴,让关爱变得更精准、更贴心,也让孩子们感受到被理解、被重视的温暖,为他们筑起一道充满安全感的心灵防线。



课堂伴学,用耐心点亮求知目光
康复中心的课堂上,团队成员化身为“同行者”,全程参与孩子们的学习时光。认知课上,队员程明菲与孩子并排而坐,跟随老师的引导共同感知身体的存在;讨论环节,队员李雨薇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,用鼓励的话语引导思考;观看动画片时,队员黄艺琛和孩子一起欢笑,适时讲解画面里的故事。当孩子因为难题皱眉时,队员轻轻点拨思路;当孩子主动分享见解时,队员及时送上肯定的掌声。课堂上的并肩同行,不仅为孩子们的学习增添了助力,更让他们在互动中感受到平等与尊重,让成长的每一刻都充满温暖的陪伴。



绿色实践,用行动守护美好环境
除了陪伴孩子,团队成员还承担起康复中心的环境优化工作:仓库里,他们将物资按类别归置整齐,让每一件物品都有了“固定的家”;货架前,他们仔细擦拭灰尘,将商品码放得井然有序;图书角,他们按主题整理书籍,方便孩子们取阅;垃圾分类环节,他们不仅亲手分拣,还通过简单的图示教孩子们识别不同垃圾的类别。这些看似平凡的劳动,让康复中心的环境焕然一新,更将绿色环保的理念融入实践,让“爱护环境”从口号变成可触摸的行动。



青春的价值,在于将个人成长融入时代洪流。此次实践活动中,该团队以青春之名扎根基层,用实际行动践行青年担当。从陪伴孩子成长的点滴互动,到参与康复中心运营的务实劳动,每一项实践都凝聚着“奉献”的热忱,每一次付出都彰显着“扎根”的决心。青年学子走出校园、深入社会,在服务他人中理解责任的重量,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锤炼实干的本领,这正是新时代青年投身社会建设的生动缩影。


文字:孙琳 校审:张耘恺 复审:赵军 终审:信苏珊